鄭旭棠  「甜」的記憶    

臺南二中一年一班  鄭旭棠

 

 

每逢過年,我最期待的不外乎是到曾祖母家吃年夜飯。飽餐一頓豐盛的團圓飯後,眾人一同坐在電視前看著除夕夜的特別節目;到了約莫十一點五十分,曾祖母便會端出一鍋熱騰騰的「圓仔湯」,要每人盛一碗來吃。這鍋圓仔湯所代表的意義,並非只有單純的「團圓」、「圓滿」,最主要的意義是「甜」。

「吃甜甜,過好年,年尾年頭都吃甜,保證明年是好年!」這是吃圓仔湯時曾祖母每年固定的台詞,並且要求我們每人從今年除夕夜吃到隔年的春節,代表年頭年尾都甜甜,這也象徵著「好的開始、好的結束」,讓我覺得曾祖母用滿滿的愛心照顧著我們這些子孫。

曾祖母對「甜」有著不一樣的解讀,她認為,吃甜食可以使人愉悅,因為甜能讓人從負面情緒而轉成樂觀;而有別於現代民眾對於甜的看法,認為吃甜食是瘦子的權利、吃甜食容易發福;曾祖母的看法則認為「甜」這個味覺真正存在的目的是──使人滿足、快樂。

還記得小時候,有一次在田地玩耍跌倒了,當時的我坐在田中哭鬧,直嚷嚷著「好痛」時,曾祖母便從田地另一頭跑來,為的就只是將一顆糖塞入我的口中,一邊替我擦藥一邊安慰著我,「糖果是什麼味道?」曾祖母笑嘻嘻地問我。「甜的。」我抽抽噎噎地回答。「所以你現在的心情是?」「好痛又好甜!」「不對喔!嘴巴吃著糖所以心情就會是甜的,以後如果心情不好,記得也要吃顆糖,這樣心情就會好起來!」曾祖母撫摸著我的頭,溫柔地對我說。說也奇怪,品嘗了那甜滋滋的味道後,果然就不疼了,望著和藹的曾祖母,我也破涕為笑了。

現在回想起來,曾祖母的「甜」理論真是有其一番道理。直到現在,不論是考試壓力大又或是心情不好時,我都不忘吃顆糖,而同時在腦中浮現的是曾祖母的那句名言:「嘴巴是甜的,所以心情也是甜的!」

101年12月30日刊登於中華日報

 

       童年時代的你是否也嗜吃甜甜的糖果呢?當糖在口中化開,滿嘴的甜意,牽動著愉悅、滿足的感受充盈胸膛,那滋味真美好呀!

 

        本文從年夜飯的團圓與豐盈情境入手。每年的年夜飯,作者的曾祖母總要家人吃碗甜滋滋的圓仔湯,甚至得從除夕夜吃到隔年的春節,好博得「好的開始,好的結束」的吉兆。接著,作者提出曾祖母對「甜」的定義,她認為吃甜食能讓人心情愉悅、帶動正面情緒;不同於現代人為身材而對「甜」產生的負面觀感,曾祖母認為甜是為了「使人滿足、快樂」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第四段,作者憶起孩童時期跌倒的經驗,透由滿懷慈愛的情境式對話,傳達曾祖母對孫而的疼愛,亦驗證她「甜」能治癒疼痛的不凡理論。藉由外在的「甜」觸動舌尖,再由舌尖的味蕾騷動作者情緒波動,甚者滲入內在的生命情意。文章至此,「甜」已不是單純的味覺感受,而是作者記憶中曾祖母的疼愛及欲傳遞給孫兒的處事智慧。因而,長大後,無論是面對考試壓力或心情低落,「甜」的鼓勵與刺激,無疑是作者進步、成長最大的原動力。

 

       「甜」是作者從曾祖母身上學到的人生滋味,除了味覺性的觀點顛覆,亦將曾祖母對孫兒滿懷的關愛,默默地於文藻間滲溢,讀來感動人心。文章不只談論甜,亦藉著團圓飯與祖母的關愛,讓全文縈繞著溫馨美好的甜滋滋氛圍,是篇氣氛營運成功且情真意切的好文章。

賞析老師:鄭文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has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