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黃永碩       府城一日遊

臺南一中二年十九班   黃永碩

 

 

 

府城─臺南是臺灣古蹟及小吃的集散地,而悠久的歷史軌跡也衍生出豐富的特殊習俗;隨著政治經濟重心的北移,這個人文薈萃的古城漸漸成了中北部人士消除平日壓力、放假時的休閒勝地。但在短短的一天之中,大家該如何遊覽才能最充分體會這座融合了現代與歷史的城市呢?

俗話說:「民以食為天。」初到一個陌生的地方,飲食必定是眾所矚目的焦點。臺南市內的早餐除了燒餅油條這種南北統一的大眾早點外,傳統的早飯常常是由牛肉清湯加上肉燥飯的組合。乍聽之下一大早就吃得如此油膩似乎很難下肚,但是先炒再滷的古早臺南肉燥飯比起中北部常見的滷肉飯,因為使用的是瘦肉的絞肉因此比較不油又有獨特的紅蔥頭入味,嘗起來特別下飯,剩餘的油脂則可以用一旁的牛肉清湯沖淡,清湯是把生牛肉先擺放在碗底,再用沸水瞬間倒入汆燙煮熟的,肉片因而較柔嫩,入口湯頭也帶有天然的甘甜。

到了中午,可以到名聞遐邇的孔廟榕園躲避惱人的豔陽,榕園裡除了榕樹之外,其實還有各種來自於東南亞的熱帶樹種,如造形糾曲蒼勁的金龜樹,這些樹種是日治時期日本人從氣候相似的地區引進的,多樣的樹種加上四處跑竄的松鼠,使得古色古香的孔廟更增添了活力。進入大殿可以看到舉行祭孔大典時跳六佾舞的小前庭,其實依照禮儀,祭孔應使用與天子同等的八佾舞,但是受限於場地只好委屈降了一級。此外,不妨仔細查看殿門,門釘的數量代表受祭者的地位,而孔廟有著全臺最多的一百零八顆門釘,足以顯示孔子備受尊崇的地位。

等到氣溫稍降之後,可以到跟孔廟同為一級古蹟的赤嵌樓觀覽,原名普羅民遮城的赤嵌樓,原本是用作輔助熱蘭遮城的商業市鎮,後因台江內海的消失而失去原有功能。到了赤嵌樓,最為顯眼的就是九隻背著石碑狀似龜的贔屭,傳說中龍生九子,九子皆不成龍,且各有所好,其中排行第八的贔屭生性好文,所以當初清廷才以牠的形象作為碑文的臺座,其中一隻因為在渡海峽時沈入海底,因此現今的九座石碑中有一座是在臺灣本地重製的,而碑文多記載著清廷的功績。

如果在七夕來臺南,還可以看到獨特的「做十六歲」的習俗。古時工資以十六歲為分界區分是否為童工,做十六歲在於昭告孩子已成年和慶祝孩子開始領全薪。而在七星娘媽廟舉辦是因為七星娘媽是小孩的守護神,藉由獻祭等行為來感謝七星娘媽庇佑平安成年。具體的活動有穿過七娘媽亭以及著狀元服騎馬遊行等,非常具有地方特色。

府城將近四百年的歷史及民情要在一天內完全盡享是不可能的,我認為只有一天的行程,不用太過拘泥於「一」字匾、「爾來了」等四大名匾的參訪,應該隨性遊賞,好好徜徉在臺南舒緩的步調中,而飲食也不必特別去跟人擠名店,在臺南人挑剔的舌頭淘汰下,任何不起眼的小攤都可能令人驚艷。而在隨性的閒逛之後,以花園夜市為首的各大夜市作為結束,就算是趟完美的府城一日遊了。我想,當大家一日遊賞府城後,應該也有府城作家葉石濤先生「這是個適合人們做夢、幹活、戀愛、結婚、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」的感受吧。

102年7月28日刊登於中華日報

 

身為一個台南人,你對台南文化瞭解多少?住在台南,除了著名的小吃以及古蹟之外,還有什麼其他的感受呢?如果由你來帶領訪客參觀台南,你能給予他人怎樣深刻的印象呢?

作者先簡述自身對台南的定義,並於第二段中,引用俗諺,講在地「食記」,把台南人用餐的特殊習慣細膩地描寫出來,並說明出台南人慣吃的肉燥飯為何如此吸引人,除了反映當地對於對於食的習慣,亦同時把府城牛肉湯與肉燥飯的美味記憶突顯出來。第三段時,作者提及歷史悠久的孔廟,但卻不介紹廟宇由來、建築之美,而是針對孔廟內蘊含的特殊樹種做詳細介紹,另將每年固定舉行方六佾舞做了簡單的敘述,頗有在地風情之感受。第四段時,作者帶領讀者欣賞赤嵌樓之美,述說一段歷史故事,穿插了具神話效果的情節,為府城增添了文化及濃厚的神秘古老色彩。在第五段中又提及了台南人固有的文化習慣─做十六歲,並闡述這習俗對台南子弟的意義,將地方特色具體呈現。在末段,以在地作家葉石濤先生的話做總結,有畫龍點睛之效,更吸引讀者來欣賞這美麗的台南。

作者以眼做鏡頭,化身為一位導演,帶領著讀者去感受台南風情,將台南之美重點呈現,為文章注入了一股年輕的活力,並帶入了人情滋味,使得台南之美沾染上了一股溫暖,是很有味道的一篇佳作。

 賞析老師:鄭文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has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