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寂寞香》序──小談「觀察」 鄭文山
《寂寞香》是本機構104年11月至105年2月刊登於各大報章雜誌的學生作品,小一到高三,學生園地或文學副刊均有,年齡層縱深,作品面寬廣。孩子的創作力不容小覤。
寫作,是透過文字呈現作者的情思。文章要呈現什麼情思?寫哪些內容?
這兩個問題,一個是立意,一個是取材,都攸關作者的構思。而構思的主要來源,其一就是上一輯《向陽茁壯》序裡談到的「閱讀」所得,其二是這裡要談的「觀察」所得,兩者都牽涉到生活上有所感及相對應的題材。
一個人寫不寫作其實都要生活。在生活上我們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人,一類善於觀察生活周遭一切人事物景;一類只注意自己的需求,對周遭一切都只模糊印象,生活得有些糊塗。善於觀察者,當他需要談及生活經驗時,除了生動鮮明外,會讓人訝異於他怎能談得那麼細膩;我們一樣生活在同一個環境,怎會沒發現他口中說的那些精采細節?甚且,他竟還能對那些人事物品頭論足一番,發表他自己獨到的見解。
善於觀察就是在儲備自己的能量,寫作的能量,或許也是人生的能量。
法國聞名世界文壇的小說家莫泊桑(Guy de Maupassant)年輕時向前輩作家請教寫作秘訣,老作家告訴莫泊桑:「去巴黎街頭隨便找一個計程車司機吧!他乍看之下與其他計程車司機沒兩樣,但你要仔細觀察,直到你能夠把他描寫得和其他計程車司機完全不同為止。」老作家教莫泊桑的是要「善於觀察」,因為當你看的東西與人不同,你想的也會與人不同,當然你的描述、分析也會與眾不同,能切入獨到之處。
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計程車司機訓練法」,其目的是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力。
其實「觀察計程車司機」只是一個舉例。「觀察」應是無所不在的,而且不應只用眼睛,而是善用你的「知覺感官」,譬如用眼睛(視覺)、耳朵(聽覺)、鼻子(嗅覺)、舌頭(味覺)、皮膚(觸覺)去感受外在環境各種細微的變化及不同,甚且在其中還必須有另一種觀察層面,那就是透過這「五感」的觀察後,你有什麼想法、感受,那是用「心」觀察(心覺)。
「觀察」是一種生活習慣。強迫自己培養這種良好的「觀察」習慣,對自己絕對有享用不盡的好處,因為你能發現別人忽略的地方,能有與別人不同的獨到想法。若說訓練自己的「觀察力」是為人生「練功」也不為過。你必須強迫自己隨時隨地去細細地、好好地「觀察」。在學校,觀察每一個同學、老師,他們的外貌、衣著、說話習慣、動作……有何特色;在街頭,走過一排商店,觀察每一家商店的店員、商品的不同處;清晨上學的路上、放學回家的路上、進你家的那條小巷子……只要你懷抱著有趣的心情細看,都將會發現同一段路程、同一條巷弄,天天有不同變化。
而這些透過觀察而來的東西,將會在你的記憶裡留下「鮮明」的畫面,也將會在你往後的生活、思考中成為很有用的材料。包括寫作時。──105年8月誌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