泥地與藍天
台南女中二年十一班 吳聿文
猶記得一次我和弟弟一起去超商買東西,我心血來潮說道:「你老是說以後要當醫生,你真的對它很有興趣耶!」弟弟卻淡淡回答:「沒有啊。是爸爸媽媽一直叫我去的。反正我也不知道以後要幹嘛。」短短幾句話,漠然而淡定,卻勾出我洶湧的思緒。
父母都對孩子們有一定的期望。但那期望卻通常是他們年輕時、追夢時未完成的想望。他們總是絞盡腦汁為孩子的未來鋪路,筆直而無障礙,卻索然無味,沿路沒有五彩繽紛的美麗風景。當孩子走膩了、厭倦了,開始尋找分支的有趣的羊腸小徑時,爸媽卻又成了禁止通行的警示,堵住那條孩子渴望的路。這時,分岔路旁邊便會出現一場爭執。孩子問說:「為什麼不可以走這條路?」父母斬釘截鐵說:「你是我生的,要聽我的話!」孩子在或許在無奈,或許在憤怒中,便會拿起路旁小枝條,狠狠地、深深地畫出一條溝,隔絕自己和父母的溝通。這原本是條小溝,卻因爭執不斷而日益漸深漸寬,爸媽也無力填補。到最後,那溝會深得填不滿,寬得跨不過,徒留鴻溝兩岸的人黯自神傷。
在我看來,父母和孩子不應是這樣站在沒有高度的泥地上,該是像放風箏。父母是立於油綠草地中放風箏的人,孩子則是他們手中華麗、活躍的風箏。待風吹起,父母便放手讓迫不及待想展翅的孩子飛翔於蔚藍的天;若風稍歇,風箏開始墜落,父母還能靠手中的細線將孩子納回自己懷中,輕拍掉落地時沾到的泥,耐心等候下一次風起。
「你想事情想很久耶!笨蛋。」弟弟的戲弄稍稍喚回我奔騰的思緒。低頭看看毫無生氣的泥地,再抬眼望向寬闊藍天,果然,藍天充滿朝氣,和每個懷夢孩子一樣。
──100年9月4日刊登於中華日報
作品賞析
曾有一句廣告詞:「順著孩子的興趣走,將有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。」這句話說得容易,但對一個養育孩子多年的父母而言,放手,是多麼困難的事;而子女有了自己的獨立意志,有自己的獨立思維,他真的能在父母放開手後,找尋到自己要走的路?作者將這複雜且深奧的「教養」問題比作「泥地與藍天」,從中闡述自己的想法。
文章先以回憶開頭,由弟弟的一番話發想,也許稚嫩的弟弟所說的話沒有太多意涵,但聽在作者的耳裡卻掀起許多漣漪。接著,作者開始說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紛爭,用情境敘述的筆調說明,像是聯想、對話的方式,使說明不呆板,背後的意涵更能彰顯。進而,作者認為父母應站在藍天底下,守護、關懷著如風箏般的子女,筆調轉而柔軟,富有情味。
此文可見作者駕馭文辭的功力,在一句句文句中展現不一樣的味道與情思,使得文章讀來既有議論文的理性,兼具抒情文的感性,也融入豐富的想像力,展現豐富的文采。
賞析老師:鄭文山
留言列表